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要闻一览
关注我们
直播课程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专家展示
李寿霖 王乐民 许轶洲 肖俊杰 王宁夫 陶贵周 陈元平 郭航远 张全亮 王琪延 郑守曾 韦贵康 王蕾 丁荣晶 王以新 郭启煜 冯倅灵 陈步星 李俊德
行业资讯
政策解读
行业动态
产业前沿
查询入口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交流合作
友情链接
民政部 中国老年旅游网 中国离退休网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 人过五十网
央视喜乐乐 中国老年学学会 中国老年宜居养生网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盛世阳光老年服务网
合作伙伴

 健康生活方式有益于老年人长寿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首页 > 健康科普栏

健康生活方式有益于老年人长寿

时间: 07-06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教授朱宝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对于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纲要》,这是今后15年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现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要深入研究《纲要》所确立的“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同时《纲要》当中也客观地阐述了我国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朱宝利提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难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也不可持续。作为学术界应当积极推动以预防为主、将关口由科研阶段,前移推行到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尽力正确引导使大众尽量减少疾病发生,有效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

    朱宝利介绍说,人体事实上是自身细胞和人体微生物共同构成的 “超级生命体”。人体微生物的数量是自身细胞的10倍,其编码的基因数是人体基因的100倍以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和这些生长于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共同进化,同样面临选择自然界所带来的压力,如气候、温度、食物、自然灾害、战争、传染病、天敌等。我们与这些定植于体内的微生物彼此依存、相互协作,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尤其是肠道微生物 (人体微生物中90%是细菌,绝大部分分布在肠道),在参与营养吸收、物质代谢、人体免疫等各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增龄,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和种类都会自然下降,人体随之出现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易被病原体感染、免疫力降低等情况。而长寿老人肠道的菌群结构则有明显不同,比如一项意大利人的研究发现:他们长寿老人的菌群中有一个核心菌属,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核心菌在逐渐丢失,而富集上来的益生菌种类越多健康状况越理想。这项研究与中国雅安地区长寿老人的菌群研究结果几乎一致。
 
    “肠型的研究也非常有趣,这是源自欧洲科学家的一种理论。”他说,人的肠道菌群可以分为3类:拟杆菌型(Bacteroides型/I型)、普氏菌型(Prevotella型/II型)和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型/III型)。I型肠型对应的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II型肠型对应的是高膳食纤维的饮食,在雅安地区的长寿老人中多对应的是II型肠型。
 
    他表示,肠道菌群维持的是一种动态稳定,也是一种脆弱平衡,食物结构的改变、压力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增龄等……都会改变菌群的结构。如果可以尽快恢复菌群平衡,则安康无忧,如果不能消除原因,导致整个菌群结构长久失衡,就会带来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神经和精神类疾病(如自闭、抑郁等)都与肠道菌群的长久失衡紧密相关。
 
    朱宝利认为,普及健康生活要从促进健康的源头入手,强调个人健康责任,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还要优化健康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贫困人口、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他表示,我国需要不断地加强与完善健康保障体系,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降低虚高价格,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改善就医感受。加强各类医保制度整合衔接,改进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保障能力长期可持续。建设健康环境,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目前,我国村镇也在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发展健康产业,在朱宝利看来,须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发展健康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在强基层的基础上,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