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要闻一览
关注我们
直播课程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专家展示
李寿霖 王乐民 许轶洲 肖俊杰 王宁夫 陶贵周 陈元平 郭航远 张全亮 王琪延 郑守曾 韦贵康 王蕾 丁荣晶 王以新 郭启煜 冯倅灵 陈步星 李俊德
行业资讯
政策解读
行业动态
产业前沿
查询入口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交流合作
友情链接
民政部 中国老年旅游网 中国离退休网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 人过五十网
央视喜乐乐 中国老年学学会 中国老年宜居养生网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盛世阳光老年服务网
合作伙伴

 智慧养老开启“老有所依”新模式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首页 > 老有所依

智慧养老开启“老有所依”新模式

时间: 04-19  来源: 未知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一个文明善治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人口结构已经由早期的金字塔,发展到现在的“倒金字塔”。“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留守老人”等养老问题正引起了关注和探讨。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到总人口的15.5%,并以年均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作为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光依赖原先养老院的寄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为解决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让老年人的一系列需求得到供应,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也是趋势,智慧养老产业正趋于成熟化。
 
  所谓“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能够帮助养老机构、社区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供需不匹配
 
  目前,养老与医疗、住房、教育一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四个热点民生话题。据了解,现有规模的养老模式、普遍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整体经济情况等因素,都彰显出我国养老产业缺口较大。
 
  中国生态黑食产业联盟秘书长韩奇珍表示,从政策面到模式和方法,中国的养老产业普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一直以来,社区居家养老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方式。作为一种养老模式,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社区居家养老在老人沟通、服务提供商、政府这三方面主体关系上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老年人的服务消费意识不足,情感需求难以满足,为老人服务提供商难以生存等。
 
  不仅如此,随着“421”或“422”的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双独夫妻,养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夫妻的负担相当重,赡养好老人就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
 
  同时,我国老龄化加速,导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未富先老”问题进一步凸显。“未富先老”的情况将导致很多老年人“无钱养老”,未来可能会出现“无钱养老”和“无人养老”相结合的情况。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闫青春表示,当前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50%,大中城市达70%。从2015年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人增加到4.18亿人。面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全社会养老、健康服务需求在不断增长,在社会养老机构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解决当前社会难题的方案之一。
 
  智慧养老依靠的信息技术,具有构建平台、信息整合、决策支持、规范服务的能力,可作为桥梁有效地协调社区居家养老主体间关系,满足主体需求,扩大养老服务的空间。其核心在于应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将老人与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
 
  新消费崛起
 
  我国智能养老产业方兴未艾,但仍存在着观念认识、体制机制、核心技术、市场模式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扩大市场需求,探索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去年11月,由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部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目前我国智能养老整体还处于“学、抄、拿”的起步阶段。
 
  一方面,智能养老产业领域的行业组织发育不健全,从全国到地方都缺少权威性的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直接导致行业自律机制缺失,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智能养老产业领域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缺失,行业内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以及市场扩张缺乏必要手段,难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市场秩序,行业发展受限。
 
  为了促使智慧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必不可少。据了解,近年来,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划养老问题,破解养老难、就医难等问题。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17年初步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此外,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隔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310328,基金吧)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养老、健康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完善养老服务。
 
  可以看出,国务院连发三文力推“消费结构升级”和“医养结合”,养老和医疗受到政策倾斜。在政策密集扶持的助推下,养老医疗新消费将崛起。
 
  我国已经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养老产业迅速扩容,“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二级市场上,养老地产、养老医药、O2O智慧养老、保险等相关品种值得关注。
 
  例如,据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展馆介绍,互联网技术已应用于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之中,通过安装SOS跌倒报警器、人体传感器等设备,结合人体感应,可以让子女、医院等实时了解老人的情况,从而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应急救助、生活照料等服务,形成“互联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面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全社会养老、健康服务需求在不断增长,在社会养老机构容量有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解决当前社会难题的方案之一。
 
  韩奇珍表示,互联网+养老已经形成新的商业点,结合通信、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为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并成为大势所趋。
 
  划清养老产业事业边界
 
  在中国智慧养老尚属一个新兴产业,需要走一段比较长的不断探索的路程,结合我国养老的实际情况,智慧养老在其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瓶颈。智慧养老产业属于前期投入较多、专业人才需求大、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加之现阶段老年人实际消费支付能力有限,使得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高,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
 
  专家认为,智慧养老主要存在体制改革滞后,产业事业边界不清的壁垒,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明确界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界限。
 
  据了解,在老龄服务市场,还没有完全明确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产业和事业的界限还不清晰,民营养老机构和“事业体制、产业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在不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制约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此外,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行业壁垒,与市场化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导致老龄服务市场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明显,影响和制约了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另外,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无序,市场发展集中度差等方面都使得养老产业分散,行业发展结构失衡,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
 
  对此,韩奇珍表示,养老产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扶持好这一产业链,需要从政府到社会、从文化到习俗、从经济到市场等统筹兼顾,亦步亦趋。韩奇珍还认为,需加强老龄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和人才配套建设,打造完整的老龄服务产业链。
 
  “单从产业模式上来讲,有两方面很重要。一是从集中院式管理模式转变为分散上门服务模式,即根据需要由养老院派人上门服务,让养老服务进家门,把养老由家庭、养老院与社会共同承担。其次,将养老院办成养生馆,打造成环境舒适,集娱乐、健身、养生、医疗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平台。”韩奇珍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还需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多层次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打造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高中低企业都能共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
 
  闫青春也表示,企业首先要有开阔的发展思路。要真正使老年人能得到他们满意的各种服务,包括在家门口得到服务,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要真正把市场的机制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的全过程。最后,要有优质的服务保障,服务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在老龄服务业中,政府“兜底”、市场发挥作用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要政府退出市场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跟进,需要对相关利益部门进行改革,唯此才有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