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要闻一览
关注我们
直播课程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专家展示
李寿霖 王乐民 许轶洲 肖俊杰 王宁夫 陶贵周 陈元平 郭航远 张全亮 王琪延 郑守曾 韦贵康 王蕾 丁荣晶 王以新 郭启煜 冯倅灵 陈步星 李俊德
行业资讯
政策解读
行业动态
产业前沿
查询入口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医养结合人才库查询
交流合作
友情链接
民政部 中国老年旅游网 中国离退休网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 人过五十网
央视喜乐乐 中国老年学学会 中国老年宜居养生网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盛世阳光老年服务网
合作伙伴

 养老机构疫情期间入住老人就医临时指南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首页 > 要闻一览

养老机构疫情期间入住老人就医临时指南

时间: 02-15  来源: 中国疾控中心

疾病流行期间建议养老机构实施封闭式管理,原则上不接待外来人员走访慰问,老人不能离院外出,不再接受新入住老人,必须外出的老人,回到养老院后应密切观察。

一、养老院预防临时指南

(一)日常预防措施

1、确保工作人员和护养老人掌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个人防护措施、手卫生要求、卫生和健康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

2、建立老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每日开展晨检和健康登记。

3、工作人员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新型冠状病毒的可疑症状,可参照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可疑症状者”和“公共就医”指南执行。待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其他传染疾病后,方可重新上岗。

4、建立探访人员登记制度,如探访人员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应拒绝其探访。所有外来探访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5、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至少每半日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不宜开窗通风的,应配备机械换气通风设备,保证室内无异味;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加强室内通风,必要时宜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消毒。冬季开窗通风时,应注意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感冒。

6、洗手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抹手纸或干手机,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7、确保环境清洁卫生。经常晾晒老人的被褥衣服。活动室的桌椅、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次,每周擦拭消毒1-2次;卧室的地面、窗台、床头柜、床围栏等,每天用清水擦拭1次;门把手、水龙头、便器扶手、便器水箱按钮每天清水擦拭1次,每周擦拭消毒1-2次。

8、预备隔离房间,以供未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隔离治疗使用。有症状的老人应及时予以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老人。隔离房间应设置在人流不密集、通风良好、有独立厕所的单人房间,并处于养老院内的下风向。尽量使用独立空调,如需使用中央空调,应关闭新风系统。隔离区的生活垃圾应统一收集,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有老人出现可疑症状时

养老院中有老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可参照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可疑症状者”和“公共就医”指南执行。养老机构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该老人单间自我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员近距离接触。

2、由医护人员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视病情状况送至医疗机构就诊,送医途中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及时联系当地社区卫生机构或疾控中心请求指导,并协助开展相关调查处置工作。曾与可疑症状者有无有效防护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

4、暂停探访活动。

5、减少不必要的聚会、聚餐等群体性活动,不安排集中用餐。

7、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病人离开后(如住院、死亡等),应及时对住所进行终末消毒。具体消毒方式由当地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操作或指导。没有消毒前,该住所不建议使用。

二、慢性病患者预防临时指南

与普通人群相比,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后,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死亡风险更大。

(一)加强慢性病自我管理

1、按医生要求治疗和管理已有的慢性病。备齐药物、按时服药,密切观察所患慢性病的症状变化和病情进展,加强与医生的联系。

2、高血压患者应每天测量血压。若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等危急情况之一时,请及时联系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3、糖尿病患者应自我监测血糖和血压。若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等状况,请及时联系医生或到医院就诊。

4、合理营养。尽量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兼食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进食有规律,七八分饱。少吃油腻、高盐、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5、遵医嘱适量运动。慢性病患者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一般建议每周5-7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应循序渐进,疫情时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尽量居家锻炼。可适当开展户外运动,在开阔通风环境进行,尽量不参加集体项目,注意晒太阳。

6、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对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要恐惧,做好必要的防护。以自己喜爱、可行的方式,如听音乐、唱歌、跳舞、微信联络亲友等方式放松心情。

(二)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

1、减少聚集性活动。尽量避免去疾病流行地区和人员密集地方,不去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的市场;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2、外出必须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3、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不用手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家勤开窗,经常通风;家庭成员不公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洗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扔到有盖的垃圾箱内。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不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戒烟戒酒;做好心理调试,正确看待疫情,多陪伴家人。

6、健康监测与就医。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测量和症状观察;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时,不要惊慌、立即告知社区医生,按要求到就近定点医疗机构及时就医。

(三)必须去医院时,务必做好就医防护

1、疫情流行期间慢性病患者尽量减少去医院次数。病情稳定时不去或少去医院,病情有变化时优先选择家庭医生或与原就诊医生联系,可采用远程或线上医疗咨询;必须去医院时做好就医前准备以及就医途中和就医时的防护。

2、就医前要做好预约和准备,选择能满足需求的就近医疗机构。必须去医院就诊或治疗者,提前网上或电话了解就诊医院情况和看病流程,做好预约,减少就诊时间和就诊科室;尽量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医院、避免去发热门诊、急诊等科室就诊;减少陪同就诊人员。

3、就医途中患者和家属做好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私家车和出租车,必要时打开车窗保持通风;注意防寒保暖;要全称佩戴医用口罩或N95口罩;触摸公共设备之后,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并及时、规范洗手或消毒(可携带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

4、慢病病患者要规范就医,尽可能减少在医院的逗留时间。患者就医、检查和取药时,尽量保持与人的距离至少1米;少触碰医院内的设施和物品并及时洗手消毒;听从医生安排只做必需的检查和治疗,其他项目和操作可以择期或延后;尽量选择居家治疗,咨询医生并掌握自身慢性病用药及居家治疗注意事项;如需住院,遵守医院隔离消毒等制度,除必要外出检查治疗外,不离开病房。

5、就医后的及时处理和科学应对。患者和家属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及时正确处理戴过的口罩和手套;规范洗手、面部等暴露部位,尽快清洗或消毒衣物;对私家车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就医后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接触其他人,做好自我观察。

三、流行期公众就医临时指南

1、原则上尽可能少去或不去医院,除非必须立即就医的急症、危重症患者;如果必须去就医,应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的、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如果必须去医院,公众只做必须的、急需的医疗检查和医疗操作,其它项目和操作尽可能择期补做;如果可以选择就诊科室,尽可能避开发热门诊、急诊等诊室。

2、如需前往医院,尽可能事先网络或电话了解拟就诊医疗机构情况,做好预约和准备,熟悉医院科室布局和步骤流程,尽可能减少就诊时间。

3、前往医院的路上和医院内,患者与陪同家属均应该全称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4、如果可以,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

5、随时保持手卫生,准备便携含酒精成分免洗洗手液。在路上和医院时,人与人之间尽可能保持距离(至少1米)。

6、若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7、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8、接触医院门把手、门帘、医生白大衣等医院物品后,尽量使用手部消毒液,如果不能及时手消,不要接触口、鼻、眼。医院就诊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医院停留时间。

9、患者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用洗手液或香皂等流水认真洗手,衣物尽快清洗。

    10、若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参照疾控中心发布的“可疑症状者”和“公共就医”指南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