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推进基层老年协会“五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 07-27 来源: 巴中市老龄办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人口老龄化率达19%,城镇老年协会覆盖率达100%,农村老年协会覆盖率达90%。近年来,巴中市积极探索,从“实”处着眼,大力推进基层老年协会“五化”建设初见成效。
坚持示范引领,做到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标准化。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基层老年协会建设16项基本标准,完善协会内务“五簿一册”(会议记录、财产登记、老年活动、老年教育、精准扶贫、老人名册)工作台账,规范老年协会各项制度上墙,统一标牌标识。按照县(区)每年创建2个省级、5个市(县)级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的总体规划,采取以点带面、抓点示范、全面推广的办法,大力推进基层示范性老年协会建设,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协会组织网络构架,实行上下联动、层层带动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
坚持灵活方式,做到基层老年协会布局多元化。根据基层地域的差异多元布局,对条件具备的村(社区)实行单独建立老年协会;对条件不成熟的村(社区),实行乡(镇)老年协会分会制;对条件不具备的边远农村,实行几个村连片成立1个老年协会,确保老年协会全覆盖。同时针对基层涉老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探索推行了老年协会、老年体协、老年学校(分校)“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让1900多个基层老年群众组织的活力得以提升。
坚持资源整合,做到基层老年协会硬件共享化。积极探索推行“老年协会+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文体设施、+村(社区)卫生站”等“1+N”共享模式。凡有日间照料中心的地方都加挂老年协会牌子,由老年协会经营管理日间照料中心。近两年来,通过老年协会有效整合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471处、其他公共资源2086处,切实解决基层老年协会办公和老年人活动场地26万平方米,既有效地解决了老年协会的设施设备等硬件问题,又解决了日间照料中心规范管理问题,真正实现为老服务的目的,让老人生活、娱乐、休息、照料一应俱全,实现农村老人“养老不出村,幸福又开心”的愿望。
坚持作用发挥,做到基层老年协会服务特殊化。积极开展农村互助养老。建立了协会会员与留守、空巢老人“1+N”对口联络制,互留电话、互留动向;定期或不定期为留守、空巢老人提供巡访服务、代叫医生、代联子女达80余万人次,互帮农活5.2万亩,代购代送物品110万件,每逢重阳操办坝坝宴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老年协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特殊作用。积极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收集社情民意,参与制定基层发展规划和村规民约3500次,开展孝亲敬老活动4300余次,化解家庭矛盾3100余起,广泛宣讲惠民政策,协助环境综合治理,为村内重大事项献计献策。积极助推脱贫攻坚。加强对贫困群众感恩教育,协助基层“两委”开展精准扶贫识别17万人次,集中参与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358户,充分利用基层老年协会发挥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作用。
坚持经费保障,做到基层老年协会活动持续化。逐步把老年协会建设和活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解决老年协会经费达150多万元,平昌县对每新建一个基层老年协会补助2000元,通江县对基层老年协会按重点镇10000元、重点乡5000元、其他乡镇300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同时,老年协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开展红白理事、文艺演出、棋牌经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项目进行增收,恩阳区花丛镇老年协会年创收可达20多万元,有力增强“造血”功能,保障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持续正常运行。
实践证明,老年协会在农村基层服务老年人事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成为老龄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是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发挥党和政府与老年群体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突显,在推动基层老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成果、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方面大有作为。
坚持示范引领,做到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标准化。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基层老年协会建设16项基本标准,完善协会内务“五簿一册”(会议记录、财产登记、老年活动、老年教育、精准扶贫、老人名册)工作台账,规范老年协会各项制度上墙,统一标牌标识。按照县(区)每年创建2个省级、5个市(县)级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的总体规划,采取以点带面、抓点示范、全面推广的办法,大力推进基层示范性老年协会建设,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协会组织网络构架,实行上下联动、层层带动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
坚持灵活方式,做到基层老年协会布局多元化。根据基层地域的差异多元布局,对条件具备的村(社区)实行单独建立老年协会;对条件不成熟的村(社区),实行乡(镇)老年协会分会制;对条件不具备的边远农村,实行几个村连片成立1个老年协会,确保老年协会全覆盖。同时针对基层涉老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探索推行了老年协会、老年体协、老年学校(分校)“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让1900多个基层老年群众组织的活力得以提升。
坚持资源整合,做到基层老年协会硬件共享化。积极探索推行“老年协会+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文体设施、+村(社区)卫生站”等“1+N”共享模式。凡有日间照料中心的地方都加挂老年协会牌子,由老年协会经营管理日间照料中心。近两年来,通过老年协会有效整合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471处、其他公共资源2086处,切实解决基层老年协会办公和老年人活动场地26万平方米,既有效地解决了老年协会的设施设备等硬件问题,又解决了日间照料中心规范管理问题,真正实现为老服务的目的,让老人生活、娱乐、休息、照料一应俱全,实现农村老人“养老不出村,幸福又开心”的愿望。
坚持作用发挥,做到基层老年协会服务特殊化。积极开展农村互助养老。建立了协会会员与留守、空巢老人“1+N”对口联络制,互留电话、互留动向;定期或不定期为留守、空巢老人提供巡访服务、代叫医生、代联子女达80余万人次,互帮农活5.2万亩,代购代送物品110万件,每逢重阳操办坝坝宴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老年协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特殊作用。积极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收集社情民意,参与制定基层发展规划和村规民约3500次,开展孝亲敬老活动4300余次,化解家庭矛盾3100余起,广泛宣讲惠民政策,协助环境综合治理,为村内重大事项献计献策。积极助推脱贫攻坚。加强对贫困群众感恩教育,协助基层“两委”开展精准扶贫识别17万人次,集中参与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358户,充分利用基层老年协会发挥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作用。
坚持经费保障,做到基层老年协会活动持续化。逐步把老年协会建设和活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解决老年协会经费达150多万元,平昌县对每新建一个基层老年协会补助2000元,通江县对基层老年协会按重点镇10000元、重点乡5000元、其他乡镇300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同时,老年协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开展红白理事、文艺演出、棋牌经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项目进行增收,恩阳区花丛镇老年协会年创收可达20多万元,有力增强“造血”功能,保障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持续正常运行。
实践证明,老年协会在农村基层服务老年人事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成为老龄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是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发挥党和政府与老年群体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突显,在推动基层老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成果、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方面大有作为。